日本出土的一块金印,印底却刻着五个汉字,日本人翻译后很难接受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6:42 点击次数:61
前言
你知道吗?在日本的福冈县,有一座名为香椎宫的神社,这里供奉着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,那就是一块金印。
这块金印是在1784年由一位农民在田里挖出来的,它的形状像一个方形的戒指,重约108克,高约2.3厘米,边长约2.4厘米,印面是一个圆形的印章。
但是,这块金印一出土,日本人翻译后却难以接受,因为上面刻着五个字的印文,分别是“
漢委奴國王
”。
这个发现,让日本人大吃一惊,他们不敢相信,这块宝贵的金印,竟然是中国的赐物,而且还是在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。他们不得不承认,日本以前是中国的附属国,他们也无法反驳,古代日本弱于中国的事实。
一、金印的来源
展开剩余90%要说这块金印的来源,我们就要从中国的汉朝说起。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和灿烂的朝代之一,它继承了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,又改革了秦朝的苛政和暴虐的手段,使得中国的政治和社会,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状态。
东汉时期的皇帝刘秀,也就是光武帝,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对外采取了册封制度,
即通过赐予外国君主印绶、册文等礼物,来表示自己的威望和恩惠,同时也要求外国君主向汉朝进贡、朝拜,以示臣服和敬意。
在这样的制度下,汉朝与许多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建立了外交关系,其中就包括了日本。
日本在汉朝的史书中被称为“
倭”
,分为百余个小国,其中有三十多个国家与汉朝有过来往。其中最早朝贡的是一个叫做“奴”的国家,位于今天的九州北部。
据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记载,建武中元二年(公元57年)正月,奴国遣使奉献,光武帝赐金印。这就是后来被称为“
汉委奴国王印
”的金制王印,是汉朝对外冊封的重要证据,也是日本古代史的珍贵文物。
此金印呈正方形,边长为2.3厘米,印台高约0.9厘米,内置蛇形纽,总高度达2.2厘米,重108克。其印文为“汉委奴国王”5个字样,采用隶书字体,以阴刻方式呈现。
印文中的“
委”字是“倭”字的简略,表示倭人的属国,而“奴”字则是奴国的名字
。印文以“汉”字开头,说明奴国是汉朝的朝贡国,而不是汉朝的直辖领地。
末尾的“国王”两字,是当时汉朝皇帝册封外臣之王时使用的等级称呼,是最高等级,意味着汉朝皇帝承认奴国拥有自己的领土管辖权。
这块金印在历史上失传了很长时间,直到1784年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。那一年的四月,一位叫做甚兵卫的农夫,在九州福冈县糟屋郡志贺町的一片水田里整地时,无意中挖出了这块金印。
他把金印带回了家,但并不知道它的来历和价值。后来,一位儒学者龟井南冥,通过考证古籍,发现了这块金印与《后汉书》中的记载相符,于是将它献给了当时福冈藩的藩主黑田家。
从此,这块金印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,经过多方的鉴定和比较,大多数学者最终认为这块金印是真品,是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王的印绶。
但这块金印却让日本人破防了。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,中国人在汉朝时期(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)开始用“倭”这个字来称呼日本,而“奴”这个字则表示日本是中国的一个从属国。
也就是说,日本的国王要向中国的皇帝致敬和纳贡,承认中国的主权和威望。更令日本人气愤的是,1956年,在中国云南省也发现了一枚金印,上面刻着“
滇王之印
”四个字。
当时滇国和日本同样是中国的附属国,这两枚金印的形制和材质也都很相似,但是滇王金印的印文是王字,而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印文是奴字。
这不就说明滇国的地位比日本的地位更高,也说明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比日本的文化和文明更先进吗?
日本人被气得说不出话,日本学者对这些证据没有办法反驳,只能承认古代中日关系的真相,就是日本曾经是中国的一个从属国,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和控制。
二、中华文化的影响力
众所周知,古代的中国与日本有着频繁的交流和往来。
双方之间的历史交流,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时代。
在古代,中国的文化和文明,对日本的影响和启发,是非常深刻和广泛的。而我国的历史文献中,如《资治通鉴》《三国志》等,都对日本向中国朝贡的历史,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。
首先在秦朝时期,一个叫徐福的方外道士
曾经被秦始皇派遣出海寻找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药,但是他没有找到,也没有回来,因为他害怕秦始皇会因为他没有完成任务而杀死他。
尽管不知道这件事是否真实,但是现在日本还有徐福的雕像,那就说明徐福至少到过日本。
另外,根据文献的记载,公元57年,倭奴国开始向中国汉朝朝贡,这是中国和日本的第一次正式的外交往来,也是日本的第一次朝贡。
倭奴国的国王向汉朝的皇帝献上了一封奏书,以及一些珍贵的礼物,如玉器、珍珠、玳瑁等,请求得到汉朝的封号和赏赐。
汉朝的皇帝,对倭奴国的朝贡,表示了欢迎和赞许,他赐给了倭奴国的国王,一块金印,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块金印,这是对倭奴国的封号和控制,也是对汉朝的主权和威望的认可。
公元239年,日本女王卑弥呼再次向魏朝朝贡,这是日本的第二次朝贡。卑弥呼是日本的一个女性统治者,她控制了日本的一百多个小国。
她向魏朝的皇帝,献上了一封奏书,以及一些珍贵的礼物,如玉器、珍珠、玳瑁等,请求得到魏朝的封号和赏赐。
魏朝的皇帝,对卑弥呼的朝贡,表示了欢迎和赞许,他赐给了卑弥呼,一个金印,上面刻着
“
親魏倭王
”
四个字。此后,日本屡次遣使向中国南北朝进贡和学习中国的文化技术。
从公元5世纪到7世纪,日本先后向南朝的宋、齐、梁、陈,以及北朝的北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,派遣了多次的使节,进行了多次的朝贡和交流。
这些使节,不仅带来了日本的贡品和敬意,也带回了中国的书籍和知识,如文字、语言、佛教、医学、习俗等,使日本的文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。
这些文献的显示,公元57年到7世纪的这段时间,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最密切和最友好的时期,也是日本向中国朝贡的最频繁和最规范的时期。
这些朝贡,表明了古代日本视中国为文明中心,维持着朝贡体系,也表明了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和启发,建立了中日友好的基础和传统。
中国文化不仅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,韩国的历史文化中也少不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痕迹。
例如韩国,韩国是一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,它在历史上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和广泛的影响,尤其是在
文字
方面。
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,韩国的先民就开始使用汉字,作为他们的书写和交流的工具,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,朝鲜王朝的末期。
朝鲜王朝是韩国历史上最长久和最稳定的王朝,它与中国的明清两朝,保持了密切的朝贡关系,也保持了汉字的使用和推崇,认为汉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象征和载体。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,韩国人迫切地想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子,于是,韩国人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文字,能够更好地反映韩国的特色和需求,这就是朝鲜白话文和谚文混合文的由来。
朝鲜白话文是指用汉字来表示朝鲜语的语素和语法,而谚文是指用一种由朝鲜王朝的第四代国王,世宗大王所创造的字母,来表示朝鲜语的音节和音调,这两种文字结合起来,就形成了一种既有汉字的意义,又有谚文的音韵的文字系统。
但是,韩国进行文字改革的过程,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,也清楚地体现出摆脱中国文化影响的艰辛。
首先,韩国的士大夫阶层,对于新文字的创造和推广,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和抵制,他们认为汉字是韩国的传统和根基,是韩国的文化和身份的标志,不能轻易放弃和改变,他们甚至把新文字称为“邪恶之文”,并试图禁止和消灭它。
其次,韩国的外部环境,也对新文字的发展和普及,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。
1894年,甲午战争爆发,日本侵略了韩国,结束了朝鲜王朝的统治,建立了日韩合并的殖民体制,日本强制推行了日语和日文,禁止了韩国的语言和文字,试图消灭韩国的文化和民族。
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斗争,韩国才基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字系统,也保留了韩国的文化和民族的特色和魅力。
而现在的韩文有着很多同音字,如果只用谚文来表示人名,很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解。为了区分不同的人名,韩国人需要用汉字来标注谚文的意义和读音。这也就是为什么韩国人的身份证上要标注中文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上一篇:没有了